查看原文
其他

疫·太原|疫情也挡不住的城市食客

UCRC 城市中国杂志 2022-05-13

转载本刊原创文章需支付稿费

详情联系文末邮箱 

这可能是人们对美食和年味儿最后的倔强


“吃”为什么对城市里的人如此重要?除了所谓的饮食安全,忘不掉的味道还隐含了另一个简单的原理——“吃”的品味,才能定义城市里的茫茫人群。Sharon Zukin在《Naked City》中表达了对饮食风尚的变化。“过去三十年来,饮食逐渐成为都市文化体验中的新‘艺术’,不同的地方各自代表不同风味。”对不同类型食物的品味,对城市研究者而言,是一种巩固(如果不是夺取)权力的方式;当然,也是普通人概念里“发现城市生活的所有迷人魅力”。新冠肺炎在全球开始肆虐,各个国家的报道里总有一些“不守规矩者”在街上消费、品饮,就像太原的食客们对优质牛羊肉、芝麻味汤圆的喜爱,折射的正是这种对来自城市的味觉执着,也是获得“自我权力”的愉悦。


文+图/

李鑫,90后女生,音乐专业搬运工

鸿秀,90后文旅行业从业女生,思考会头痛患者

2020.02.29

山西出现首例确诊患者的消息是口耳相传开的,而收治该患者的医院就在离我家不到一公里的地方。两天后,官方通报发出,紧张的气氛像一串点燃了引线的鞭炮,开始在城市快速蔓延,那时已经临近年关。

我妈妈面对这次事件是非典型的60后父母,看到新闻后迅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,跑了两三趟药店,买回来四五十个一次性医用口罩和N95口罩,抢购了两瓶消毒液,并且在亲戚朋友群里提醒他们出门戴口罩。也是由于她的“深谋远虑”,我们家没有出现口罩短缺的恐慌。


另外,“民以食为天”,之前为了过节时迎亲访友准备了的各式各样年货,满冰箱的食材,得以在疫情初期避免了不必要的出门。

1月25号春节那天,山西省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。城中村、各级乡镇是最先行动起来的,陆陆续续有不少村子都实行了封村举措,包括姥爷家所在的村子。他们喜欢的秧歌、戏曲等演出活动也都取消了,今年的春节只有姥爷姥姥二老自己过。小姨作为社区工作者,取消了春节假期,开始挨家挨户排查是否有湖北返乡人员。


每一个小区仿佛一个临时的“自治寡国”,审查严格,外来人员禁止入内,住户也并非可以自由出入。第一道关卡便是由一桌、一笔、二维码、体温仪组成的疫情排查点;有的小区还需要办理出入证。粉色的小纸片上写着个人信息;一户一证,只限上班外出和购买生活必需品。

小区的车辆几乎不再挪动,上面的灰尘在雨雪和阳光的交替作用下显得斑斑驳驳。“走亲访友都取消,在家过年防疫好”、“防疫卡口神圣不可侵犯”的各类标语、横幅漫地漫天,城市变得从来没有比现在更加流行赤裸的大字体,以及毫无情绪的直白的信息传达。播放着防疫知识的广播每天按时开始按时结束,无间断循环。时间也仿佛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消失了。

平日里要排队抢购的太原老店“田和伊兰”,在疫情严峻期间依然是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队,唯一不同的是人们都戴起了口罩。这里紧邻太原清真寺,是历代回民的聚集地,而现在主要是汉人来此购买“正宗的”牛羊肉。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“田和”门前的这条马路,之前因修路日日拥堵,每行车至此宁愿绕行更远的路线也不愿陷入拥堵不堪的簸道,而今变得畅通无阻。

便民菜市场里也不似外面冷清,人来人往、充满了生活气息,仿佛病毒从未来过。只是,菜场好似开了静音键,人们都戴着口罩、很少交流,神色凝重,一改往日的散漫、喧嚣。大家默默地挑选着菜品,虽然蔬菜价格比超市略贵,但总会试图多买一些。

卖水果的小哥很开心,说终于有人出门买水果了!过年囤的水果还有很多,担心再卖不出去怕是要坏掉!

到2月8号元宵节那天,夜里的街头巷尾没有了赏花灯、猜灯谜的活动,但我还是吃到了喜欢的黑芝麻味儿汤圆,尽管这是便利店里唯一的口味儿,不容挑选。实际上,太原有名的元宵老字号店铺在当天也开门销售,生意虽不如前,但一如“田和伊兰”,门前也排起长队,人人带口罩,间隔一米。这可能是人们对美食和年味儿最后的倔强。

除了这些地方,街道时常是空无一人,贴着“初八(2月1日)正常营业”的大小商店直到2月底都有不少是店门紧闭。傍晚时分,亮起的一二点灯火是“坚持”营业的便利店和药店,门上贴满了“不戴口罩请勿入内”之类的文字。

由于妈妈在年前手术后必须定期复查,因此即便在疫情极为严峻的农历新年初的几天,我还是到过处在风口浪尖的医院办理住院。好在当时我们去的山西省肿瘤医院还依然正常运作,没有出现深圳肿瘤医院的做法——将所有住院病人办理出院,关闭医院近一个月,即便恢复后也大幅减少住院床位,导致不少病患都需排号等待入院治疗。


要知道,很多病人是等不起的。

疫情之下,住院楼大厅里医生们有条不紊的测量体温、做好记录。

左:疫情前;右:疫情期间

以往病人扎堆的走廊、医生办公室、护理站被隔离开,病人在病房等着医生、护士“上门”。三言两语的交流中,发现当时的医院也极度缺乏防护物资,一个防护帽要戴一周以上,而分不到的人只能用自己的帽子代替。没有防护服,手术服、一次性雨衣能穿的都穿在了身上。医生们没有护目镜,把仅有的都留给了更多接触病人的护士。

这里的慢性病患者复诊不似武汉那般艰难,依旧能够得到及时治疗。相对的,许多病人们有了“小问题”,也变得不愿再去麻烦医护人员,总是自己忍忍就过去了。

元宵节过后,公司开始以轮岗、错峰上班的形式组织复工。我平时坐公交上班,因此家里人格外紧张,千叮万嘱:“不要碰车上的设施、不要玩手机、下车先洗手消毒”。另外,还把家里的N95口罩都让给了我。

公交车司机除了问好,还会提醒乘客必须实名制购票上车,不再允许投币。车厢里和站台上都充斥着浓浓的消毒水的味道,车窗上贴着“为了保证您和他人的健康,请不要关闭通风窗口”,冷冽的北风在空旷的车内肆无忌惮地穿梭,平日里摩肩接踵的车厢如今只有五六个人,大家很默契地选择了彼此距离最远的位置。


由于出行需求降低,公交分为8-10点,11-2点,5-7点,早中晚三个时段限时发车,时段内每20分钟发一班。如果时段内错过一班,可能就要苦等二十分钟;如果错过时段,就只能在两三个小时后的下个时段出门。好在不会出现堵车的情况,每天的通勤时间减少了十几分钟,也算一种益处。

路上的行人和车辆渐多,空气开始躁动起来。小区里收废纸的大爷已经开始工作了,疫情给365天不休息的他放了个长假。十字路口的五星级酒店门口少了三两名保安,曾经熙熙攘攘的露天停车场里空空荡荡。门口的LED屏上一边写着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”,另一边推销着“即日入住享受8.5折优惠”。



(注:文中的“我”是在两个作者经历基础上,编者通过非虚构再编辑,呈现的一个“新”太原人疫情经历。)

「疫·城·生活系列」

重庆|生命何止2121

南通|来自03年经验的警觉

厦门|他们是了不起的人,而我只是在家自我禁足

厦门|当“好久不见”变成“口罩中签否”

湖州|我们不是过客

余姚|没有人是一座孤岛

哈尔滨|开放小区也被封闭

武汉|留守上海的武汉人春节记

成都 | 城市生活按下暂停键

天长|小城韧性

农安|口罩购买陷“囚徒困境”

温州 | 战“疫”众生

广州|为百业“萧条”担忧

赤峰|城市需要50年左右的预言

黄山 | 乡镇 “硬核”防疫,实属无奈


策划/崔国

编辑/梅梦月+崔国

如果屏幕前的你有感兴趣的城市话题,

欢迎来信交流。

每一封信都将获得认真的对待。

email:cgcuiguo@urbanchina.com.cn

来信请附上话题名称、300字以内的解读,

并注明你拥有的素材。


内容合作联络 cgcuiguo@urbanchina.com.cn

其他对文章的意见和建议,或新奇有趣的话题问题,都欢迎您微信留言或邮件联络我们。

email:00urbanchina@urbanchina.com.cn

微博/ 豆瓣:城市中国   

App:Appstore搜索 城市中国   

官网:www.urbanchina.com.cn

长按二维码

购买电子版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